11月29日,英特爾中國研究院舉辦開放日活動,將其對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最新Demo向與會者介紹。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率領團隊分享了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對于人工智能、機器人、5G、虛擬現實等一系列前瞻科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人臉分析和情感識別方面,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稱很早便擁有最先進的算法,并且在EmotiW比賽(自然環境下的情感識別比賽)中獲得冠軍,該算法的速度是第二名團隊的200倍,可以應用于無人駕駛的場景當中。
讓人印象更深刻的是英特爾宣稱的HERO(英雄)平臺,自主系統是與人工智能一直是英特爾的研究發向,HERO平臺因此應用而生。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目標是推出一套基于CPU+FPGA異構計算的自主智能機器人開發平臺,幫助研究人員基于此平臺進行開發。
之所以引入異構平臺,是因為機器人研究需要同時引入時間和空間計算模型。CPU作為時間計算模型的完美代表,指令按時間順序一條一條執行,可以實現靈活多變的控制;加速器則更像一種空間計算模型,利用空間的并行從而一次性完成大量數據處理,使復雜的計算得到加速處理。基于這一目標,HERO智能機器人開放平臺(Heterogeneous Extensible Robot Open Platform)應運而生。它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專為智能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打造的一套低功耗、高性能、體積小的異構系統平臺方案。
在此方案中,CPU作為控制中心,與FPGA和其它專用加速器芯片(如Movidius的VPU)搭配,能夠提供高效的性能。整套HERO硬件系統采用了英特爾酷睿系列CPU,搭載英特爾Arria 10 GX系列1150型FPGA作為異構加速器,能夠實時處理大量數據并運行多種智能算法。
顯然,這是當前所有找到的最優幾個解決方案之一。對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每家大公司都有自己理解,也深刻了解其對于未來的重要性。現在的麻煩之處在于,各家大公司,像英特爾、微軟和谷歌等等,很多都是基于其過往的輝煌成就和商業邏輯以及強勢所在,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新瓶子去裝自家的舊酒。比如英特爾的HERO平臺,如果流行開來,好處之一必然是將酷睿系列CPU將繼續輝煌,大行其道。
微軟小冰則是另外一個例子。小冰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明星產品,是具有對話能力的機器人。小冰目前已經進化到第五代。按照有“小冰之父”之稱的研究員李笛稱,最新的第五代小冰有三個技術突破,第一是算法,第二是云計算,第三部分也是最關鍵部分,是與真實人類交互中得到的第一手數據。微軟稱,小冰目前擁有了1億用戶,積累了超過300億的直接人機對話。這個數據量居有所有同類產品第一。
第五代小冰有一個技術突破,是小冰開始試著擁有高級感官,嘗試突破虛擬世界,包括可以主動給人類打電話,叫住身邊走過的人。還有實時流媒體視覺,可以評論圖片,模擬人類感知功能。最近,微軟在上海某處放置了小冰,可以感知人的位置和移動,甚至可以理解人與人之間關系,可以主動對身邊感知到的人說話。會唱歌、寫詩,還會主持電視節目。
從語音切入,帶起情感和智能框架,微軟小冰走的是一條先軟后硬的路,非常具有特色,做好了,可以成為機器人的靈魂和系統。
不過,換一個思路來看,小冰多多少少顯示出一些當年Windows操作系統橫掃多數PC的雄心。如果機器人成為未來某一個時代最新的計算平臺,微軟保持著一種宏愿,小冰可以為通用的語音操作打前哨。這一思路讓小冰在微軟內部頗受重視,因為這是微軟能聽得懂的商業邏輯。
谷歌同樣如此,發力TensorFlow,研發人工智能方面基層的人工智能學習系統,很容易讓人想起其安卓系統的成功。
但是,觀察科技史上發展軌跡,一代全新的普及性技術,以及由其衍生的大眾流行的產品,往往很少由大公司內部孵化、孕育而出。或許有其內在邏輯和道理——以過往的成功邏輯來硬性理解新領域,往往鎩羽而歸。
就像當初英特爾錯失移動處理器芯片的商業機會,讓高通最終脫穎而出。
就機器人本身而言,英特爾中國的機器人實在簡陋。就騰訊科技現場觀察所見,基于HERO平臺的簡陋機器人,沒有活動自如的腿,只能靠兩主一輔的輪子支撐滾動。喚醒時,在吵雜的環境下有時聽不見指令。有效接受命令后,機器人可以幫人去拿回一個瓶裝飲料。實現方式是行動的滾輪機器人根據內置的位置信息,找到另外一支機械臂,通過WIFI信號發去要拿飲料的指令,等待,然后由機械臂通過視覺識別功能,在一個柜子里準確找到所需飲料,然后運用三根指頭的手夾取飲料,最后放到滾輪機器人的盤子里。
一邊觀看時實在要為這些機器人的表演捏把汗,生怕未完成任務搞得賓主都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