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快速增長
機器人已經成為全球增長十分迅速的熱門產業之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9萬臺,增速14%,預計今年增速為13%左右。2016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消費總量達8.9萬臺,比2015年增長26.6%。其中,國產機器人共銷售2.9萬臺,同比增長30.9%。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曾表示,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占據全球25%的市場,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從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了解到,機器人不僅在工業領域存在廣闊市場,近年來已經滲透到醫療、服務業等多個領域。記者在展會中走訪了多家機器人企業,發現了外形酷似姚明、投籃命中率超高的雙足站立機器人,會跳舞的陪護機器人,會“做”外科手術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15秒拼好六面魔方的智能機器人等不同領域的機器人。
專門從事工業自動化的企業FESTO的仿生機器人憑借其仿生蜻蜓、仿生水母吸引了業界目光。據FESTO負責人介紹,公司主要從自然界生物獲取靈感,通過仿真技術制造自動化產品,使得工業生產線變得柔性化,找到更合適產品生產的材料。目前,該公司和北京航天研究的章魚爪抓手已經在市場銷售,用做生產線上的抓取工作。
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自主設計的國內首款工業機器人學習應用App——“海渡學院”也正式發布,并已在安卓、蘋果等主流手機系統的“應用市場”上線。該軟件搭建了從入門到精通的進階式學習系統,涵蓋豐富的輕量學習內容;平臺每周開設業內資深專家、學者講座直播,實現實時互動,顛覆傳統課堂學習方式,打造全免費、無門檻的工業機器人線上教學模式。
另有部分公司將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如由旺合盛世技術團隊研發的云智光機器人。云智光機器人主要是以醫療、科技、房地產為主進行研究開發,產品擁有發達的“云大腦”,可以增強單個機器人的能力,執行復雜功能任務和服務,同時,機器人和機器人之間也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開展合作,共享信息資源,完成更復雜的任務。
多領域拓展
機器人在不同領域的需求,也引導企業開始布局多個領域。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在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透露,北京市的戰略愿景是建成全球新興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預計2025年北京機器人產業收入規模將達600億元左右。
對此,iRobot公司技術副總裁Chris Jones談道:“對物理空間的理解,可以讓網絡中的智能設備確定它們在空間上的關聯性,并以相互協調的方式自主運行。例如,當家庭中的傳感器知道哪些燈位于同一個房間時,這些傳感器就可以在人走動時,自動開啟特定房間內的燈具。”
在工業機器人方面,沈陽通用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EO李洪誼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與首鋼合作,在北京專門做停車機器人,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未來公司還將以沈陽為中心,向全球推廣醫療機器人。機器人產業前景廣闊,公司從去年成立到現在已經簽訂了1億元的項目訂單。
資金、研發仍需支持
盡管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值得期待,但這個行業還有不少難題需要研發者攻克。對于中國的機器人市場,閆瑜稱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面臨兩個問題,首先是沒有充足的研發資金,第二是一些企業心態浮躁,機器人產業需要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研究,才能做好機器人產業。
據了解,中國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但隨著各地大量建設各類機器人產業園區,重復性建設,高端產業低端化、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現象逐步顯現。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下一步既要在防止產業無序擴張、重復低水平建設上加大力度,又要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產業的創新。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也指出,我國很多機器人企業主要發展中低端產品,高端方面不足,這也體現了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差的行業痛點。產業布局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和隱憂已經出現,機器人產業整體呈現小、散、弱的特點,在標準和檢測體系方面需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