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近日表示,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將在五六年后開發完工,其安全系數是人類駕駛汽車的10倍,便捷、高效的機器人社會不可阻擋的吸引力再次展現。人類追求科技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對于未來世界的幻想和憂慮也如影隨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占中教授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深度思考論壇上分享未來智能社會與機器人和諧共處之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史占中教授分享一組數據,人類正在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從2013年的120萬上升到2017年的190萬,而同時機器人的平均成本正在下降。“在這樣的趨勢下,約47%的職位將被替代,中等收入群體將出現空心化。”他認為,運輸物流、勞動密集行業等屬于高替代風險的行業,最容易被機器替代,其次是組裝、維修等手工制造業,而相對來說教育、醫療保健、媒體藝術等需要社交情景、情感交流的職業屬于低替代風險。
機器人帶來“福”,也帶來了“憂”。史占中教授認為法律監管問題是最首要的,“如果教育機器人錯誤教學、無人駕駛造成傷亡、醫療機器人事故,如何界定? 機器人犯錯的風險和傷害性結果應有誰來負責等問題,現行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贝送?,機器人如果被不法之徒利用也有變為人類“敵人”的可能;而長期來說,當人類對機器人產生感情也會造成社會倫理困擾。機器人的“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能”的可能也存在,“人類智能的發展是線性、緩慢的,很難預測下一個變革的產生時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軌跡如同‘指數曲線’,初期是‘蝸牛漫步’,但經過一次突變就會產生爆發式的發展?!笔氛贾姓f。
如何應對機器人的沖擊?對于就業方面的沖擊,史占中認為應該積極應對,因為機器取代人力、提高生產效率是時代趨勢,而且在替代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機會。“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伴隨不同程度機器對人的替代,但是人類并沒有在被替代的過程中迷失,反而借助機器技術的進步,實現生產的大飛躍?!笔氛贾斜硎?,面對沖擊,要找出解決之道———循序漸進,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機器換人,加強被替代勞動力的轉崗培訓,使之適應智能社會的職業需求;建立“人與機器人”共同協作的社會組織結構,將只有機器人能做的事放手給機器人,抓住機器人發展創造出的未知需求和機會,進行人與機器的合理分配,讓人進行更有創造力的活動,“發揮人類自身的比較優勢,機器人復制力強原創力不足,因此應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鼓勵人們從工作中解放進行自我表達,創造更多精神財富?!?/p>
史占中指出,人與機器人和諧相處需要明確定位機器人的功能和社會角色?!拔覀儜撜J識到人才能擁有最高社會地位,機器人應視為機器,不應將它等同于‘人’。也要意識到人腦應成為區分人與機器的核心要素,比如人腦+機器部件可被視為人,而人工智能+生物軀體應納入機器人范疇?!彼€強調,“機器人的發展人類社會應完全‘可控可終止’,達成全世界認同的機器人準則。同時還要加強對機器人發展的監控,避免其產生群體意識和群體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