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雷軍曾說過,風來了豬都會飛。的確如此,機器人行業目前正值風口,而這陣風已經吹了一兩年,目前還在繼續鼓噪,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機器人這陣風吹得持久,吹得猛烈,吹得煙霧繚繞,吹得迷蒙人眼,那么在這陣風中,得益的是誰,誰在繼續扇風,而誰又飽受苦楚呢?
首先說說得益的對象吧。機器人炒的是概念,那么一些加入了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通過兼并整合、縱橫捭闔的方式,獲得了較大的關注,無論是股票還是風投機構自然也會時刻關注。另外一些有政府背景、有渠道優勢的企業借助各地掀起的“機器換人”之風迅速壯大,或買地或建廠或吸引風投加速資本運作。再者,機器人行業的老前輩、技術領先的企業也能在機器人大熱的當口獲得利好。
與此相反的是,是那些盲目進入行業,對企業定位和市場并沒有全面調查的企業。經過一兩年大投入的產品開發和市場推進,結果發現中國機器人市場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做,一股腦熱的激情反而被沖擊的所剩無幾。浙江某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幾番吐口水“機器人太難做了,每年都在虧錢,這樣下去不轉行,也堅持不了多久了。”
的確如此,中國的機器人企業號稱幾千家,但掙錢的企業屈指可數,連國內四小龍之一的企業都在喊沒錢,其他企業可想而知。新松的曲道奎也曾表示,未來中國的機器人企業90%都只是噱頭,10%的企業才有市場競爭力。
既然不掙錢,為何機器人行業還是大熱?不斷進入行業的企業難道被浮云遮住了眼?
當然不是,沒有一家企業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只不過機器人太火了,不趁早進來站隊,今后想插隊都難,更何況,很多企業并非靠賣產品來賺錢,只要有機器人的概念,引進投資就容易多了。
所以,將機器人這股風吹不停的對象不僅有投資機構和企業,還有那些對機器人抱有各種期待和小心思的企業。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從事機器人行業,必然希望這個領域能夠真正的實現快速、健康發展,至于大魚和小蝦誰能游得更快,等風過了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