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替代工人”,在中山市不僅一家企業在推廣,很多企業都參與其中。而且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也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對于這種現象有人是擔心的,認為這可能是就業市場的一大問題,未來人工崗位會減少,不利于充分就業。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從中山市的情況來看,雖然很多企業都推行了“機器人替代工人”的技術革新,但是并沒有影響積極就業政策。截至2月20日,開工率和返崗率都達到了98%,用工形勢整體趨穩,好于去年同期。
一是社會的發展,經濟領域不斷出現新事務,會創造新的需求繼而有新的職業。好比網絡購物的興起,就養活了一大堆的“快遞小哥”。滴滴打車的推廣,讓私家車也能參與運營。從這可以說明,科技不一定會減少就業機會。在科技提高效率后,其溢出效應會推動生產再擴大和延展,對人力的需求就好增加。
第二,機器人取代的崗位大都是特殊的崗位。是那些環境艱苦的崗位,是那些危險輻射的崗位,是那些安全系數低的崗位。這些崗位原本就很少有人愿意從事。不是說工人都矯情了,而是人們更加理性了。賺錢不再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不再以隱患換取利益,人們不愿意“上半輩子用命換錢,下半輩子用錢換命”。這何嘗不是理智的進步?也是科技解放人類的追求。
不僅如此,“機器人替代工人”還提高了工作效率,企業的效益好了,工人的勞動輕了。再好的機器人也還需要人來操縱,還起到了倒逼工人提檔升級的作用,讓工人積極學習新知識,適應“企業機器人時代”,通過機器人提高產品檔次和產量,其實也增加了工人收入,因為在機器人幫助下,工人的勞動量少了,生產的產品卻多了。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工廠”,我們出著最大的力,換取的卻是最少的效益。人口紅利的終結,倒是企業更新換代、化繭成蝶的機遇。對“機器人替代工人”切莫驚慌,這不僅是技術進步,還是企業和工人的雙重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