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彭蘭14日在2016騰訊網媒體高峰論壇上提出判斷,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媒體進入智媒時代,其三大特征是:萬物皆媒、人機合一、自我進化。
目前,全球的媒體生態都處于巨變之中,互聯網等相關技術的出現使得傳統媒體飽受沖擊。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媒體研究總監艾米·米切爾(AmyMitchell)在論壇上介紹,調查發現,在線、社交、移動平臺是人們目前獲取數字新聞的主要渠道,56%的美國人更偏愛移動端而不是電腦。與此相伴,“傳統媒體的財務挑戰并無緩和的跡象”。
彭蘭說,以人為主導的媒介形態開始被打破,各種智能物體及新技術的交互融合,推動傳媒產業鏈的新變革。她認為,人工智能將使媒體生態在新聞生產系統、新聞分發平臺、用戶平臺、信息終端四個維度發生變化,每個維度的變化都意味著機器的進入。
例如在新聞分發平臺,某些平臺開始提供基于基礎性智能算法模型,為不同的用戶呈現他們所感興趣的內容,如今日頭條、天天快報。這些新出現的新聞分發平臺都不是傳統媒體所控制的。
機器人寫作是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系統引起的變革。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說,騰訊在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上早已開始布局,機器人寫手去年進入媒體領域,啟動了內容生產的智能化。
目前,機器人寫作產量快速增長。據《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2016》數據,今年三季度,騰訊財經機器人寫作達到4萬篇。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及大數據研究院院長楊強在會上表示,人工智能(AI)進入媒體領域,未來有五大實踐方向,包括AI新聞編輯室、AI信源捕獲、AI資訊視頻、AI智能分發、AI資訊服務。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實現自動寫作自動摘要,而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技術,可以讓機器更加智能化,像人類一樣去閱讀和思考”,楊強說。
那么,機器人寫作會取代記者寫作嗎?
科學家、《人工智能時代》作者杰瑞·卡普蘭(JerryKaplan)在論壇說,人工智能的可取之處不光在于他們是智能的,而且因為他們解放人類的雙手,讓人類變得更加富裕。不過他也承認,不久的將來,一些低技能、單一的、重復的工種很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但究竟是人,還是“算法”,已經開始出現爭議。Facebook目前已陷入兩難境地,如果將熱門推薦新聞交給人工編輯,將會遭到不公正客觀的質疑,而交給機器算法,則會遭到出現假新聞的質疑。
“機器可以幫助媒體更好地描繪現實世界的圖景,但對這些圖景的價值判斷與解讀,還是依賴于人”,彭蘭表示,專業新聞價值判斷是媒體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