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異,機器人的發展迅速。近來有專家大膽預言,機器人將危及數千萬個工作機會,未來30年內將幾乎完全取代人力,人類會面臨前所未見的重大挑戰。
一直以來,有關機器人對經濟影響的討論大部分都集中于發達國家上,且以樂觀主義居多。樂觀主義者認為,機器人幫助克服了生產率增長放緩,提升了職工收入水平和幸福感,任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都是暫時的。而悲觀主義者認為,自動化進程的加快和新技術突破范圍的不斷增加,對人力的需求可能僅限于少量技術水平高的工人,大量的技術水平低或中等的工人將被舍棄,這將可能帶來持久的不良就業和分配效應的問題。
目前為止,自動化逐漸主導汽車、電氣、電子工業,已經對墨西哥和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的低價工人造成失業危脅。北美洲和其他發展中地區就業環境同樣受到影響,發展中國家很快會喪失三分之二的工作崗位,并且在一些機器人還未侵占的領域面臨剝削低收入工人的風險。
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通過部署更多的機器人提高生產率,使自己具備充分的競爭力并開始出口。此外,這一效應將通過自動化技術與其他的新技術的結合而進一步加強,比如3D打印技術,它可以降低小規模生產的成本且可能促進新產品的產生,企業的大規模生產則通過部署機器人而變得經濟可行。隨著其他制造商的效仿,國家的工業化水平通常能得到提高,制造業的產出和出口結構的份額逐漸增加。
為了應對勞動力人口的萎縮和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中國2015年出臺政策《中國制造2025》以支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簡報指出,自2013年以來,中國每年購買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比任何國家都多。截至2016年底,中國可能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不過,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機器人數量)則將繼續落后于德國、日本和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