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面臨制造模式變革,中國尤其緊迫和關鍵。美國提出的“再工業化”,歐盟提出的“新工業革命”等制造業發展戰略,都是通過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技術,重構制造業競爭格局,實現制造模式變革。對于中國而言,制造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對資源和環境的掠奪性使用等,導致中國制造模式和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亟需轉型和升級;同時高端制造向歐美回流和低端制造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也倒逼中國制造模式快速變革。機器人制造模式,不僅能解決低端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縮小高端制造業差距,同時還可以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工業機器人技術日趨成熟,已經成為一種標準設備而得到工業界廣泛應用, 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裝備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ABB、FANUC、新松、安川、KUKA等一批在國際上較有影響力的機器人公司。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自主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497臺,同比增長19.9%。雖然機器人產業已取得較快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開始出現一些新問題。
首先,國產工業機器人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顯示,國產工業機器人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機器人,而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其次,國產機器人沒有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是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機器人成本的70%。2015年,約有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
隨著人們對生活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眾多國家老齡化的到來,相對于工業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更讓人們充滿期待。相關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25萬臺、市場容量2700億元,其中服務機器人市場接近500億元容量。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助力中國成為并將持續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跨學科融合,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將滲入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引領世界進入服務機器人時代。中國機器人產業處于爆發前夜,一場機器人改變制造模式、戰爭模式、生活模式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