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匈牙利的凱奇凱梅特,戴姆勒股份公司的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工廠中,機械臂在生產線上裝配汽車底盤。戴姆勒集團的梅賽德斯工廠將會生產新一代的緊湊型車型。
在德國巴登符騰堡SEW-Eurodrive的工廠里漫步,感覺就像是在穿越時空隧道。
一邊是黯淡的燈光,工人們站在長長的流水線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同樣的任務。另一邊,一隊低矮的機器人搬運車在車間地板上四處漫游,給新設計的工作站補充庫存。
在這些小小的車間中,在機器人工作臺的幫助下,一個員工就裝配了一個幾乎完整的驅動系統,該系統將用于支持從汽車到可樂等個各種產品的生產。還有一處地方,一個叫做Carmen的機械臂正在幫助工人裝載機器,或從工作箱里挑選組件。
這兒的燈光更明亮,工人們說他們感覺更愉快了。「所有的安排恰好都符合我的需要,我也不用再去搬那些沉重的配件了,」JürgenHeidemann說,他從18歲就開始在SEW工作,現在已經40年了?!父屛覞M意的是我制作的是整個系統,老生產線上我只參與整個流程的一部分。」
小企業中應用協作機器人......至少可以讓工作崗位穩定在本地人手里
Heidemann是這種新型的工廠職員之一,他正在學習如何與最新一代的機器人系統并肩合作。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都會鎖在操作箱里,因為其外形碩大而笨重,移動操作速度又快,這使得人類與其交互存在不安全因素。而且這種機器人需要技術優良的程序員對其任務進行設定,安裝完成后機器人幾乎就不再移動。
現在,由于傳感器、視覺技術、計算能力方面的提升,工廠車間出現了一種能與人類職工安全協作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重量較輕,可移動,即插即用。如果有人擋路,機器人會自動停下。用平板電腦就可對其編程,或者簡單的將其操作臂移動到所需模式就可。如果機器人需要應用在工廠其他地方,也可以輕松地移動。這不像曾風靡世界自動化工廠的重量級機械臂,還需要用螺栓固定到地面。協作機器人,即Cobot的概念還非常新穎,其銷售量只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的一小部分:去年售出的24萬臺工業機器人中只占不到百分之5。
但是,制造商們說這些靈活的機器人有變革生產方式的潛力,特別是對占全球制造業70%的那些小企業來說。據Barclays統計,平均每個協作機器人價格只有2.4萬美金。
因為傳統機器人價格昂貴,許多企業在自動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然而根據薪酬比較網站PayScale統計,美國工人平均每小時薪酬為11.8美元,英國的則為7.4英鎊。對這種機器人低投資的回報可能只是幾個月的事情。BarclaysCapital的分析師JamesStettler估計,協作機器人市場可能從去年略高于1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30億美元。
「很多人,都對這種突破充滿期待。」SennerPump公司的制造工程師JesseRochelle說。SennerPump公司位于佛羅里達州,共有90名員工。Stenner采用了Baxter雙臂協作機器人,該機器人于18個月前由波斯頓的RethinkRobotics公司制造。
機械工程師JesseRochelle與名為Baxter的機器人一同工作,后者實現了StennerPumps公司的佛羅里達州杰克遜維爾工廠的自動化。
這個新來的機器人工人可以提供從制造到包裝等一系列流程所需的零件,有效減少了75%的人力搬運。Baxter機器人不需要在柵欄后面工作,而且當工人靠近的時候它也不需要停止工作,因此Stenner企業的員工可以繼續處理其他工作?!肝覀冇行p少了從原材料到生成產品的周期長度」,Rochelle說。
他補充道,對Stenner這樣的中小型企業來說,需要與低成本市場的競爭對手對抗,而低開銷的協作機器人正是一種福音。他說,「在小企業中用協作機器人......至少可以保證當地人的工作崗位。
然而無法回避的擔憂是,機器人來到車間,可能會導致大量的人力冗余。經濟學家CarlFrey和牛津大學的MichaelOsborne預計,美國接近一半的工作崗位都有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
而高度適應性強的機器人則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這種風險。同時,不可避免地,機器抓取技術、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進展也將有助于改善協作機器人目前存在的弱點。對工業機器人來說,處理線路、紡織或改變設定任務仍然是一項挑戰。比如有研究發現,機器人折一條毛巾需要20分鐘。
一些公司認為協作機器人不會取代工人,而且認為機器人是人類的助手,做著「沉悶、骯臟和危險的」的人類不喜歡或沒有能力做的工作。而且很多公司不樂意展示他們的機器工人,可能是因為擔心在自己探索怎樣使用這種新型勞動力的時候,會出現對其不利的宣傳。幾家公司拒絕了金融時報要求觀看工廠運作的請求。
很多工會甚至還沒開始思考人機合作會對工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職工將會開始失去工作,某些領域的情況可能會尤其嚴重。」TonyBurke說,他是Unite工會的秘書長助理,「然而問題是,沒有人知道情況到底怎樣?!?/p>
MuradAhmed探索了農業和制造業中協作機器人的使用方式,并詢問,廠房的這些機器是否將會輔助工人——還是說某天會取而代之。
JoeShelton是汽車制造商日產在田納西州工廠的經理,他說在自動導向搬運車引入工廠的時候,材料操作者變得十分緊張。「他們感覺這些機器似乎要搶走他們的工作」,然而現在,「他們很好地接受了,肩并肩地工作?!箾]有人被解雇。他堅信,這個有著30年歷史的工廠的生命力又開始換發。因為機器物流系統的靈活性,改裝機器模型所需時間已經從以前的1年多時間變成現在的幾天。
在歐洲飛機制造商Airbus的廠房中,被安置在飛機機身側面的移動機器人在上面鉆了幾萬個孔,從而固定、連接整個機身。而且工人也在旁邊一同工作。
有13年飛機組裝工作經歷的StéphaneMaillard說機器人沒有取代他的工作。「機器人改變了工作的方式,」他說「之前都是手工的?,F在更多的是操作機器人,我們的操作員100%不想回到過去?!?/p>
該公司正在測試一個裝了輪子的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在機身內部移動,對工人必須安裝支架的地方進行標記。這些地方的位置必須精確到毫米以內。
然而無法回避的擔憂是,機器人來到車間,可能會導致大量的人力冗余。
可能人類聽到這些消息會有些許振作:最近梅賽德斯奔馳決定在某些產品線上用工人取代之前的機器人。因為這些機器還不夠敏捷,不能像人類一樣片刻之間就可以對自己「重新編程」,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定制產品訂單的要求。「我們放棄了之前想的最大程度的自動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人類重新變得更加重要?!筂arkusSchaefer說,他是該公司的生產計劃主管。「當我們的員工和機器合作的時候,比如讓一個員工指導一個部分自動化的機器人,我們會變得更加靈活,能夠在一個生產線上生產更多的產品。機器難以承擔多樣化的工作內容。」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證實了奔馳公司的這一經驗。研究人員在與另一個德國汽車制造商寶馬公司合作時發現,人機團隊的生產率比只有人類員工或只有機器人的生產率都要高出85%。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SEW-Eurodrive的工廠,Heidemann相信他的人類特性能夠保證自己的工作不會丟掉,無論機器變得多聰明。組裝齒輪電機這樣的工作不僅看起來很復雜,做起來也是非常需要精密度的一件事。「你需要靈敏的技巧,需要有自己的感覺,機器人會把這些東西破壞掉?!顾f。
然后他又說,他并不擔心長遠的未來?!高€有六年我就退休了,」他笑著說,「這六年,這種事情不會發生?!梗▉碓矗杭夹g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