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德國政府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業4.0的概念,我們便開始想象和討論工業4.0時代機器人完全代替人類工作的畫面了。自從中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鼓勵和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智能化發展,中國邁向工業4.0的腳步逐日加快。
但是,很多人擔憂的“機器人讓人類從此丟掉飯碗”的局面好像沒有要到來的意思,那些活靈活現的機器大多也只是出現在新聞報道上的幾家先進工廠。富士康的廠區搬了又搬,百萬機器人計劃口號大過實際。大規模的機器人換人并沒有實現。
工業成本日益升高,市場需要也在起伏搖擺,國家政策鼓勵轉型,這些因素顯示著機器換人的必要性。道理我們都懂,可是,為什么機器換人這么慢,這么難?
資金:傳統機器換人投入太高
在工業上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可不是像家庭里使用的服務機器人:幾百塊錢就能買一臺(掃地機器人)。我們來算一筆賬,工業上使用的單軸軌道機械手,加上一套伺服控制,只能實現一個水平方向上的移動功能,這樣的造價便宜的幾千元,精密的上萬元。如果要實現立體動作,增加多個功能(抓、移動、放等),保守估計都要十萬元。假設一臺機器人能代替3個工人,那么一個大約300人的中型工廠,要實一半的機器換人,就要投入五千萬之多。
實際上,機器換人的成本比我們粗略計算的要高很多。
機器人造價太高
機器人產線的改造技術要求十分嚴苛。機器人可能在目標產品做完之后,甚至做了一半訂單縮減,就毫無用武之地了。如果要另外生產其他產品,那么機器人的生產線改造又是一個麻煩的大工程。近幾年,受到市場和訂單起伏不定的影響,小編曾經為一個工廠制作了一臺非標機械手設備,造價大約十萬元。工廠把機器拉過去使用了一個星期不到,生產的訂單就做完了,機器就此閑置了起來。
而使用工人的好處,便是“即插即用”,能夠隨時換崗,稍微培訓就能從一種產品轉到另外一種產品。在訂單多的時候就多招人,在訂單少的時候就裁掉一些員工,企業可以靈活運作。
因此,要把傳統產線完全改造成機器人換人的效果,投入的成本會非常高,需要幾年才看得見收益,回報時間太長,讓很多缺少資金的中小廠家望而卻步。
裝備:機器人核心技術缺乏
我國的工業技術薄弱,缺乏科技核心技術,機器人尤甚。
機器人的核心在于電機,而電機的核心技術則掌控在外國企業手中。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的報道,中國機器人數量占到了全球機器人數量的三分之一,但是絕大部分是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品牌。中國品牌的機器人大多采用外國核心零件,然后自己組裝,缺乏技術競爭力。雖然國產機器人價格便宜,但是據數據顯示國產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為8000小時,而外資品牌可達到5萬小時。
而隨著信息和經濟深入的全球化,國外品牌也意識到中國這個有著巨大潛力的機器人市場,國際巨頭紛紛在中國設立戰略基地,對我國自主研發技術造成極大的沖擊。
只有核心技術掌控在自己手中,機器換人的成本和門檻才能降下來。
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所謂的機器換人,“無人工廠”,并不是完完全全不需要人手。機器的運行過程中難免出現種種故障,機器人的系統設計和改造也需要有專業知識的技工。據統計,汽車行業平均10臺機器人需要一名技術服務人員;非汽車行業平均5-6臺機器人需要一名技術服務人員。
但是,我國在人才培育的工作上向來不足以滿足市場。一方面,機器人技術含量高,專業知識涉及廣,加上各個行業各種機器人的差異明顯,跨越較大,導致機器人的人才培養困難而長久。另一方面,國家和個人對機器人的知識儲備不夠重視,近幾年來雖然開始倡導發展高新技術,但是企業的人才培養機制依舊不夠健全,經常導致人才流失。
機器人行業的技術服務人員缺乏,也間接地提高了機器人換人的代價,導致機器換人難上加上。
總結
不是不想機器換人,實在是企業做不到啊。小編認為,機器換人不單單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也是整個國家工業的歷史任務。引進發展資源、頒發引導政策、協助企業轉型,在工業4.0的大門之前,還需要國家再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