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人工成本急劇攀升,擠占了制造業原本就不大的利潤空間,“機器換人”成為必然選擇。作為民營經濟風向標的溫州企業,在嘗到甜頭的同時也面臨著轉型陣痛:設備資金哪里來?人與機怎樣磨合?技術人才缺口如何彌補?
“嘎達嘎達……”在浙江合興集團裝配車間內,傳來一陣陣富有節奏的機器運作聲。車間內排列著,由三條圓軌相互連接而成的振動盤正在有序轉動,通過機器的轉動傳輸,自動完成插針、打點、插入、打小彎、掰彎、檢測等工序,最后自流入收料機下的塑料袋里。
“這臺機器生產的是家用電子連接器,一天的產量有20萬只,這樣的量原來需6個工人工作一周。”合興集團總裁辦助理鄭衛平介紹,“機器換人前,這些流程都需要人工一點點完成,效率低不說,經常有員工會被連接器上的小針扎傷;自動化機器上線后,現在一個工人可以同時管理三到四臺機器,新的流水線投入使用后,一年大概減少130人,節約成本約600多萬元。員工也感覺輕松多了,現在只要做加料和收料兩件事情,偶爾處理些機器小故障。”
與此同時,在浙江合興集團汽車電子車間內,一條長約1.5米的機械手正有序的工作著,只見它抓起臺面上的金屬部件,快速伸向注塑機,敏捷地取出剛剛注塑好的汽車中控盤塑料部件,并將金屬部件嵌進注塑機,整個過程僅僅用時20秒。鄭衛平介紹說:“這個機器人只是汽車電子車間內設備的一小部分,由于生產效率高,產品穩定性好,主要用于加工附加值較高的高端產品,有利于提升整體產能。”據了解,該車間如果滿負荷生產的話,預計年產值可達到1億元。
近三年,合興累計投入1億元進行“機器換人”,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大幅提高。年產值以10%以上的速度逐年遞增,員工總數減少了350人,年節約人工成本1500萬元以上。
據鄭衛平透露,合興在引進機器人生產線中,從一開始就將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軟件”,與生產線的硬件進行同步規劃,而不是單純的只引進一條先進的流水線,引進幾個程序化的機器人就實現了機器換人。
在他們看來,“機器換人”只是一種提法,本質是“技改”,并非只有引進設備一條路。對企業來說,購買新設備是一筆很大開支,而對現有裝備進行優化提升,具有投資小、效益好、回報快的特點。據鄭衛平介紹,“合興有自己的研發團隊,部分自動設備會自己進行技改,這樣既減少了購買成本,也更加符合企業自身的需要。”
“機器換人”帶給企業的“智變”不僅在于引入先進設備、換掉工人,還應該是將先進的生產技術納入到整套的生產管理體系中去,最終實現生產智能化、決策科學化,將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這樣的觀點,在人民財經的調研中也得到了多位企業負責人的肯定,機器代替人工是制造業轉型的大趨勢,機器固然關鍵,但人更是核心。無論是設備購買時的選擇,還是購買后的調試、使用和日常維護,都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如果沒有充分掌握職業技能的技術人才,僅僅只是購買幾臺機器,所謂“機器換人”也只不過是表面功夫。
在新常態調研中,潘建中也對人民財經坦言,企業進行“機器換人”后,能操作引進的機器設備及管理生產線的技工和技術人員,變成企業的“關鍵性人才”。設備升級涉及信息技術、工業設計、軟件、系統集成等多個領域,對設備管理及操作工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以前的員工技能水平已無法滿足自動化生產要求,引進技術人員成了他們目前面臨的困難。“我們能做的就是一方面通過提高工資福利等方式吸收高級技工,一邊加快培訓部分工人快速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