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爭議,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確實已站在了產業發展的“風口”。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各地從財政、稅收和融資等各個方面減輕企業負擔,推進實施企業“機器換人”,以此來推動制造業升級換代乃至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比如,杭州“對實施工廠物聯網(“機器換人”的主要形式)項目的企業,將按照項目實際投入的25%給予資助”。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家安監總局近日公布“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專項行動方案:到2018年6月底,將實現高危作業場所作業人員減少30%以上。
此外,為從根本上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決定在煤礦、金屬非金屬礦山、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
國信證券分析師表示,政策暖風助力機器人騰飛,從今年政府報告提出“中國制造2025”,到各部委印發有關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文件通知,同時地方政府大力投資,國內產業園數量再攀新高,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對于中國來說,機器人產業是未來發展不可忽視的市場。”丹麥優傲機器人CEO恩里克·克羅格·艾佛森此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將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力度,不斷推陳出新,因為市場需求非常大。”
艾佛森甚至不厭其煩地對記者強調,“在中國及全球,我們都看到了這種趨勢,就是越來越多地依賴于高科技的自動化,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人應用到一些新型的工業自動化操作過程當中去。”
“機器人行業的增長速度非常高。從人機協作這塊機器人來看,還是一個非常新的領域,所以它更釋放出一種強勢增長的信號。所以,我相信,中國市場在這方面的潛力是非常大的。”艾佛森稱。
據了解,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即每1萬名雇傭工人中所擁有的多功能機器人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自動化的基本標桿。
目前,可查的數據顯示,以中國一億制造業產業工人總數計算,預計到2020年,達到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機器人裝機密度中等水平,如意大利150臺/萬人,中國需增加機器人裝機量130萬臺;預計到2030年,達到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機器人裝機密度先進水平,如德國250臺/萬人,中國需增加機器人裝機量250萬臺。而現狀是,中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不足國際平均水平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