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評論: 在中國當工廠老板可不容易,工人越來越稀缺,工資越漲越高。另外,中國工廠還面臨東南亞工廠的打擊,后者以提供更低成本的勞動力為條件吸引投資。那么,中國工廠主該如何應對?
實現更低成本勞動力的一個流行趨勢就是購買機器人,而且要大量購買。但是,從經濟規劃官員角度看起來合理的解決方法,在工廠展現得卻頗為凄涼。中國媒體今年3月報道稱,美的集團計劃2015年裁員6000人,騰出位置讓自動化設備上崗。到2018年之前,美的計劃再裁員4000人。類似這樣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在被機器人替換后該怎么辦?至少到目前為止,工廠和官員給出的答案并不讓人十分安心。富士康公司2011年宣布一項為期3年的裁員計劃,用100萬臺機器人逐步替代部分工人。公司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拔低技能工人,給他們提供機會到更具價值的崗位”。然而,即使公司的出發點是真誠的,富士康卻從未拿出任何證據證明,公司有足夠多的高技術含量職位,可以滿足所有下崗工人晉升的需求。
廣東省官員和媒體則指出,政府補貼的機器人制造業給下崗工人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但即使下崗工人全都立即到政府建議的崗位上再就業,誰也不能保證他們的工資和之前一樣多。中國中央政府一向重視工人階級,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比如擴大職業教育,讓中國低技能工人不至于在自動化時代落伍。同時繼續鼓勵西部省份發展經濟,為此還把一部分低價值制造業企業搬遷到西部。解決下崗工人的問題還要寄希望于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國將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目標降至7%左右。在這個前提下,中國經濟發展自然不會像10年前那樣迅速,但增速依然非???,足以讓不斷萎縮的中國勞動力大軍找到其他工作機會,避免與機器人競爭。
英國路透社:
中國需要大量機器人,但機器人制造商太多了 中國希望國內企業購買更多的國產機器人以提高生產率,但業內人士警告,有關政策正過度刺激市場,機器人制造商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中國官員把提高自動化程度視為提高生產效率之策,受困于勞動成本與日俱增的制造商也樂于盡可能多使用機器人。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聯合作用下,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機器人買家。同時,中央和地方都在鼓勵國內企業從老牌外企手中爭奪市場份額。
但機器人制造商柯馬(上海)工程公司負責人斯蒂芬·賽克警告,中國這些政策存在風險,“政府干預有助于產業增長,亦能制造泡沫。所有人都想成為機器人制造商,因為它如今看起來很美。”
據報道,目前中國國內約有機器人企業420家,各省市在建機器人產業園超過40個。但北京的產業政策有“誤入歧途”的傳統,最近的例子是因重復投資而導致利潤枯竭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專家說,機器人產業尚未達到這種程度,但已出現早期警示征兆。
“中國的市場完全是各自為政”,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駐京經濟學家卜安德說,“當得知中央要求生產機器人后,各省無論如何都要打造本地的龍頭企業?!?br />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中國去年銷售約5.6萬個機器人,其中近3/4為外國產品。同時,中國國內機器人產量已增加兩倍達到約1萬個,正逐漸實現北京要求國內品牌在2015年占1/3銷量的目標。截至今夏,投資機器人企業的中國上市公司已達54家,其中80%為初次投資。
但機器人需求增多并不等同于需要更多的機器人供應商。且有些企業可能高估了自動化的好處。過度自動化亦蘊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