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收購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
均勝電子(600699)以1.19億收購IMA加強消費與醫療行業的機器人布局;臥龍電氣(600580)以1.36億元收購意大利SIR公司,該公司擁有在處理加工、靈活拾取、視覺識別、焊接或處理的復合等機器人集成系統方面的國際一流技術;賽象收購斥資2億控股井源機電,參股廊坊智通,聚焦打磨領域;青島軟控收購青島科捷自動化,服務于富士康等企業,意欲3-5年做市場老大;就連KUKA這樣的翹楚都在14年年初收購系統集成商REIS 公司51%的股份。系統集成的角色重要性可見如此重要,當然還有一些企業,要么收購,要么自己組建團隊甩開膀子自己干。
系統集成商接地氣懂工藝
機器人本身是一個需要二次開發的工具設備類產品,需要系統集成商根據不同的行業應用和工藝要求,給機器人配置一定的卡具和周邊配套的變位機、轉臺,以及在部分的柔性化智能化方面還需要配置視覺、力傳感器等,所以在整個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里面,系統集成商是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的主體。
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中,系統集成商也不會太注重國產化機器人或則是進口機器人,他更多的是關注工藝突破、客戶需求、項目成本控制等等,也是工業機器人最終走向自動化生產線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可見一斑,猶如當年清軍突破山海關之后,中原大地如探囊取物。
然后,智能化裝備行業面臨的現狀或許更為復雜,不同行業的工藝千差萬別,系統集成商也多偏安個別成熟應用領域,如焊接、搬運等。因此,這諸多的“山海關”也成為了國內企業布局的重點,既然在上游核心部件、中游本體制造無法直面競爭對手,那么就重點滲透下游應用。
機器人集成商許多點耐心
除了集成技術、本體技術之外,我們國產化的機器人要求性價比或者說要做平民用的起的機器人,那么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機等的國產化也是必然的選擇。這一點在其他通用設備行業如機床、鋰電、半導體等也可以看出演變之路,最終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才能迎來產業的春天。
工業機器人相關的技術鏈即:工業視覺、機器人控制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包含絕對值編碼器技術)、傳動機構(包含精密減速機)、傳感器、工藝算法等;如此之多,在短時間非一己之力可以達成,其中曲折更需要企業經營者多幾分耐心。
但就說伺服系統的國產化而言,如同2000年的變頻器行業一樣,多數或高端應用均被進口品牌占據,他的技術要求一點不亞于機器人集成,如要實現高精度的電流環,高分辨率的編碼器,以及高動態響應的伺服電機等等,無一不關系到伺服系統的綜合表現,甚至伺服電機的軸端跳動都會影響到機器人的性能。
精密減速機就更傷不起了,國產的從業數量不下10家。好像在制造業方面,我國的優勢就不在精密制造上,目前市場都沒有一家國產的精密行星減速機與進口品牌抗衡,那機器人應用的精密減速機要求之高,更不用說產業化了;如果在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好,可我更相信電氣部分的國產化應該在精密減速機之前完成和市場化,也會更快的參與到進口替代的競爭中來。
最后,資本的運作和系統集成業務的布局能夠提前把握市場的脈動,也為國產化道路打開了一扇窗戶,最重要的是贏取了國內上下游企業彼此建立信任的時間,上游核心部件企業的努力必不可少,本體制造企業和系統集成商也需要及時看到上游企業的成果,在工藝、制造等技術方面互通有無,互相支持,更好的服務于我們廣大的智能裝備企業,以及急需更新換代、實現無人化的生產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