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這個時候提到工業4.0合作,意味著我國要在工業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的戰略中更快地促進兩者的融合。”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鄔賀銓說,工業4.0對我國很有用,對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所謂工業4.0,是基于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作出的劃分。按照目前的共識,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智能化時代。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工業4.0德國政府高技術戰略2020確定的未來項目之一,是德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黃陽華 告訴記者,德國之所以推出這樣一個戰略,是擔心在世界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德國的中小企業可能會跟不上,希望借助這樣一個戰略讓德國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一道 進入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在今天,德國將這個戰略拿出來,愿意與中國共同創新,更好地借助信息化來加速產業的變革。在中德雙方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有關工業4.0合作的內容共有4條,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工業生產的數字化(“工業4.0”)對于未來中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雙方認為,兩國政府應為企業參與該進程提供政策支持。按照這個綱要,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聯邦教研部將建立“工業4.0”對話。為兩國企業在該領域開展自愿、平等的互利合作搭建平臺。不僅如此,中德兩國還商定將在標準問題上緊密合作,將“工業4.0”議題納入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電動汽車、高能效智慧能源控制/智慧家居、供水及污水處理都是兩國共同關注的未來領域。
“發達國家是先工業化后信息化,而我國則是工業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這些年互聯網在我國已經有了非常廣泛的應用,但這種應用更多地是在消費領域,而不是在產業。”鄔賀銓說,工業4.0則是要求互聯網新技術向產業滲透。其實,我國也很早就注意到了信息化對產業變革的影響。早在2002年,我國就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其實就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相互促進。”黃陽華告訴記者,這十幾年間,互聯網技術變化巨大,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可能需要重新認識。
黃陽華告訴記者,如今的工業生產是人操作機器人,今后機器會裝上智能設備,產品、倉庫等等與生產相關的整個鏈條都會嵌入智能化設備,通過云技術把所有資源都連接起來,生成大數據,在人與物之間形成互動,自動修正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在德國,已經有大企業開始這么做了。
公開資料顯示,“工業4.0”戰略下的相關研究項目主要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資助,僅德國聯邦政府對該項目的投入就已達到 2億歐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在其下屬6-7個生產領域的研究所引入工業4.0概念,西門子公司已經開始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件開發和生產控制系統。
“中國和德國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制造業大國。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德國的表現非常穩健,讓大家認識到工業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黃陽華說,德國的經驗也是在告訴中國,繼續發展工業,推動工業化的升級,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鄔賀銓告訴記者,此次中德兩國就工業4.0簽署合作綱要,對中國來說正當時,正是促進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滲透的重要舉措,對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結構調整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國一直都在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但相對比較簡單,如果能夠把德國的經驗拿過來,我們自己來發展,將會是跨越式的。”鄔賀銓說。
合作并不只是對其中一方有利。面對經濟轉型,中國迫切需要先行國家的經驗推動國內產業的變革,而先行國家也同樣需要借助中國龐大的市場來推動技術的革命。
今年1月至8月,中德雙邊貿易額已達1173億歐元,同比增長12%。連續多年來,德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都占到了歐盟與中國貿易額的1/3。
“德國國內市場很小,其經濟的主要支撐是出口,而中國恰恰有著最龐大的市場。”黃陽華說,不僅如此,德國也認識到中德之間在工業領域存在競爭,這種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與其這樣,不如雙方加強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按照《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德兩國工業4.0合作進程應由企業自行推進。在國內,企業往往缺少這樣的動力和訴求,這一點一直為業界所詬病。不過,面對工業4.0,情況已經有了不同。鄔賀銓告訴記者,國內已經有企業注意到了,也先期到德國進行了考察,已經在摸索著嘗試了。未來值得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