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上線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市場成下一藍海
京東(JD.com)正式上線智能機器人,推出了人形、輪式、教育等智能機器人產品以及相關周邊配件。京東是迄今為止國內首家推出機器人專區的自營式電商平臺。智能機器人頻道的上線意味著京東開始深入智能機器人產業,也邁出了機器人行業商業化進程的重要步伐。
點評:不得不佩服京東的速度,前一個月新戰略機器人市場調研同事向小編反映,說京東的劉總來深圳投資服務機器人了,具體還考察了某某、某某企業,那時候小編就想可能是京東為應對阿里巴巴去年的paper機器人戰略舉措。沒想到才過一個月就搞起來了,這速度又超過了阿里。不能否定的是服務智能機器人未來可期的市場,京東提前布局電商也正在于此,不過呢,對于機器人這玩意大規模的搬上電商,銷售如何,用戶體驗如何,仍值得商榷和觀察,哲學上不是這樣講嘛,任何新事物都需要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
專家將新松機器人評為世界前三,為何引來市場一片嘩然
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進口機器人才380臺,到2013年,進口機器人3.7萬臺, 13年時間增長了兩個數量級。各地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從全球看,新松公司全球排名前三,機器人行業僅次于ABB、FANUC。中國機器人企業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點評:領導和專家將咋新松說成世界前三,這是好事呀,為國爭光嘛,不知為何這么多粉絲要拿起磚頭硬拍呢!萬一拍趴下咋辦,你們能擔負起精忠報國,為國爭光的使命嗎?不過話又說回來,新松在最近熱火朝天的股市中市值確實漲了不少,快到360億元了吧,能排的上第三。最后小編也想呼吁一下,不管怎么說,不管真正能不能排的上前三,總之,咋們要給國產機器人企業一點時間和機會,要給他們一次甚至是多次的試錯機會,不然怎么成長,怎么進步,我們不能一提到月亮就是國外的圓,要看到國產機器人進步。當然更希望的是我們的機器人企業能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要有工匠精神,多點耐心。
中興通訊發布新戰略 將進軍機器人領域
中興通訊戰略規劃部技術總監黃義華透露,中興通訊正布局機器人領域,不久將正式切入該領域。公司計劃切入機器人領域主要基于幾點考慮,第一,機器人領域市場空間巨大,預計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可以達到20多萬億,因此中興通訊非常看重工業4.0以及機器人巨大的市場空間;其二,中興通訊切入機器人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公司在智能方面的技術積累很深,包括公司做的圖像識別技術、3G、4G,甚至5G技術等;其三,機器人產業將迎來發展拐點,智能機器人會迎來爆發式增長。
點評:好事嘛,既然要玩機器人大家就一起上唄,爭取用小米加步槍干掉西方的飛機大炮。據了解中興研究的機器人有兩種,一種是在中興他們叫自走式機器人,我想應該就是AGV移動機器人,但是中興將市場定位在港口碼頭了,這就有點高大上了;一種是工業機器人,也就是用在3C電子領域的,中興還是想通過自身實踐再舉一反三,拋磚引玉。
深圳機器人首輪資金扶持熱潮即將到來
此次資金扶持的重點支持領域包括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檢測儀器等四大重點領域。入圍者可在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年度總額控制范圍內,獲得數額不等的貸款貼息。每個項目的資助總額為該項目實際發生貸款利息總額的70%,貼息年限最長不超過三年。
點評:看來是件令企業眼熱的事,不僅深圳,全國多個地區都在搞支持補貼,大把大把紅包雨就要開始了,各位企業伙伴們,你們有好項目了,記得告訴新戰略機器人一聲,我們幫你們去申請,天上掉餡餅也得去接嘛,不是嗎,不然又得出師未捷身先死了,輸在起跑線上了,豈不可惜。
又一大腕來也 萬科進軍服務機器人
萬科變化剛開始,擬機器人替代30%物業服務,王石表示,萬科品牌較好的物業管理業務。目前萬科的客戶群有250萬人,如果包括自己開發和承接同行物業管理的基礎上,未來十年萬科的客戶數量將達到6000萬人。為應對此,萬科要做到30%的物業服務用機器人替代,預計頭三年進行機器人實驗,后五年開始應用。
點評:服務機器人的春天來了,不過王石去年就表示會投資服務機器人企業,現在看來已經開始布局了。估計接下來萬科會選擇優秀的服務機器人企業合作,然后自己使用產品。雖然我國工業機器人我們已經落后西方多年,但全球智能服務機器人處于起步階段,大家同臺演戲,機遇與挑戰共舞,切不可失了良機。
哈工大機器人產業基地建設宏偉藍圖
哈工大機器人產業基地開建投資2億有望實現產值200億,哈工大機器人產業基地4月末將在哈南工業新城開工建設,總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初期擬開展經濟型直角坐標機器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工業AGV等成熟度高、市場前景廣闊、附加值高的產品開發生產,至2017年將可實現創新產品轉化40項,實現產值10億元。
點評:臺風來了那啥都能飛上天,各個政府的一攬子政策無疑有助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產業政策向來具有一擁而上的冒進傳統,現在來看,機器人產業政策也不例外。在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后,不見真正能與日歐抗衡的“4-5家國內機器人龍頭企業”,看到的是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450多家小型制造商以及集成商、以及在建或已經運營的47個機器人工業園區。(據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目前在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園達到4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