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新的戰場,未來是否會重現當年物流機器人企業在電商領域“群雄逐鹿”的盛況,從而引發新一輪的投資潮和上市潮?
2012-2018年,電商、零售的降本增效之爭撬動了物流機器人千億級市場,單倉部署機器人千臺級的菜鳥(無錫)智能倉曾震驚世界,這也是亞洲首個“單倉千臺級”,背后的物流機器人廠商是成立于2014年的快倉。大約2018年開始,工業智能化浪潮給物流機器人帶來一塊新的必爭之地——制造業的倉儲物流和生產物流,相較電商、零售,制造場景的潛在市場規模大到無法估量。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對實體行業的沖擊,又進一步催化了企業主們建設“無人倉”、“無人工廠”的決心。對于物流機器人廠商來說,這不僅是新的必爭之地,更是沃土,近乎翻倍的毛利率令他們摩拳擦掌,然而,目前的市場格局仍然是門檻高、玩家少。
作為國內首批物流機器人廠商之一,快倉近日表示,公司已布局制造業市場兩年多,并為此延展出新的產品線,通過樹立“燈塔級”用戶已打通五個以上細分行業,成為全球極少數已完整覆蓋電商、流通、制造三大場景的廠商,創始人楊威說,5-10年內要實現“四面墻內智能駕駛—讓人類不再搬運”。在這個新的戰場,未來是否會重現當年物流機器人企業在電商領域“群雄逐鹿”的盛況,從而引發新一輪的投資潮和上市潮?
少人化、無人化需求爆發,5個月行業融資額超過50億元
今年前5個月,物流機器人相關行業全球有10家以上公司獲得投資,折合人民幣總計超過50億元。在一級市場普遍謹慎出手的背景下,該行業為何能呈現出這般熱度,僅僅是因為疫情催化嗎?
2020年第一季度,快倉的銷售額超過2019年同期的300%,大家自然地聯想到這是疫情催化的結果,快倉創始人楊威告訴投中網,第一季度簽單的項目大部分是去年就對接上的,疫情催化的市場需求則會從第二季度開始逐漸體現。
事實上,從2014年到現在,國內物流機器人頭部企業的銷售額每年都有200%以上的同比增長,快倉最近兩年累計增長近10倍,而2019年是用戶認知、技術產品服務、供應鏈及制造工藝等全面成熟的一年,因此,行業整體銷售規模增速會加快,同時又遇上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少人化”、“無人化”生產配送需求爆發,預計2020年全年同比增長將遠超300%,有望創造2014年以來最高增速。
用戶認知已成熟。三年前,還有不少企業為了做智能物流展示項目而使用物流機器人,而今天,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決定用不用機器人主要是看ROI(投資回報率)和對企業管理的改善程度,會用機器人的企業都是把它當作工具來使用。2014-2018年,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數千萬,物流業和制造業的人工成本都上升了50%以上,今天使用物流機器人的ROI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買方預期,回本周期普遍縮短至2年左右,據快倉透露,其部分客戶在1年內就已回本。一切都在印證“國內機器換人拐點已到”。疫情催化下,物流機器人及系統或將有望在5年內成為倉庫、工廠、商超、醫院等“四面墻內”的基礎設施。
技術產品服務已成熟。隨著導航定位、安全避障、系統調度等領域技術的快速成熟,多數用戶在使用物流機器人及系統后認為效率、安全性、穩定性都有保障,因此,近兩年行業復購率(客戶A→客戶B)非常高,國內物流機器人頭部企業通過與大企業、細分賽道冠軍合作,在各個行業“插旗”,從而成為被該行業其它企業優先選擇的供應商;目前,國內物流機器人行業有提供機器人、軟件系統、設備集成或倉儲運營的各類企業,而頭部企業通常提供一站式服務,即“解決方案+軟硬件產品+實施運維”,這使它們更有議價空間;與此同時,頭部企業以標準化、產品化的交付方式為主,實際落地會有小部分定制化,因此,同等規模和難度的項目,部署周期已經從三年前的6個月以上縮短至1-2個月。
供應鏈及制造工藝已成熟。目前,在價格被市場普遍接受的情況下,國內物流機器人頭部企業的平均毛利率超過30%,實現盈利已經不難。2013-2014年,楊威和他的團隊在研制第一臺樣機時,很多零部件無法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只能通過一次次網購攢起來,而今天國內相關上游供應鏈和制造工藝均已十分成熟,廠商的生產成本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相較海外同類企業,這一優勢逐漸凸顯。此外,包括快倉在內的第一梯隊企業還通過升級迭代來提高產品性價比,例如,快倉2019年推出的三代機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流水線生產,相較二代機減少約20%元器件,降低約30%生產成本,對于用戶來說,產品性能提升了,運維成本也減少了,以前他們檢修零部件可能要寄整機給廠商,現在能以快至十幾秒的速度自行取出需檢修的零部件寄給廠商。
三大應用場景差異明顯,制造場景毛利率翻倍
從全球范圍來看,物流機器人及系統早期主要用于大型倉庫中,該應用場景亞馬遜(收購Kiva)和菜鳥網絡(與快倉合作)已經落地了“單倉千臺級”項目,2018年前后,工業智能化浪潮給物流機器人企業帶來一塊新的必爭之地——制造業的倉儲物流和生產物流,至此電商、流通、制造三大核心應用場景清晰地浮現,那么,它們的潛在市場規模、滲透率、利潤率是否相似呢?
潛在市場規模對比。電商場景約為500億元,流通場景約為1500億元,制造場景大到無法估量,遠遠超過1000億元,盡管制造業企業單家單次采購量少有電商企業的動則上百臺,但具備需求和購買力的企業數量眾多,應用環節也非常多;
滲透率對比。電商場景最高,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等主流企業均已落地智能倉,其次是流通場景,快消、鞋服和零售行業應用快速增長,再看制造場景,除了汽車和高精制造業相對較高,其它細分行業均較低;
利潤率對比。據了解,國內物流機器人頭部企業在電商項目上獲得的毛利率一般在30%-40%,而制造業項目的毛利率可達到60%-70%,幾乎翻倍。制造場景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更低,因為不同于電商場景用戶以降本增效為主要訴求,制造場景用戶往往以破解“產線人力搬運穩定性和安全性受限”問題為主要訴求。
制造場景門檻高,呈現寡頭競爭格局

快倉機器人在食品制造業的應用場景
一邊是毛利率翻倍,一邊是國內政府大力推動工業智能化、“無人工廠”產業發展,對于物流機器人企業來說,制造業市場有巨大的誘惑力。但相應地,這塊沃土不是誰都能開墾,目前的局面是門檻高、玩家少。門檻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對產品要求高。目前,國內大部分物流機器人企業還沒有適用于制造場景的產品。相比電商倉庫,制造業企業的工廠環境更加復雜,多種設備混場且密度大,因此,機器人需要具備基于環境的自然導航能力,以應對地面輔助標志被遮蔽、污損的問題,此外還必須解決人機混場的安全問題,據悉,快倉將機器人升級為第三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適應制造業應用環境,它研發應用了激光slam、地圖融合混合導航技術,以及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和傳感器,通過深度學習神經網絡進行環境感知,實現機器人的自主避障繞行。多產線、多片區、多樓層使用物流機器人,根據生產工序和節拍配置或變更物料供應順序和時間間隔、搬運目標點,多種自動化設備的銜接和控制,也是制造業企業會遇到的一系列難題,快倉的EVO系統、曠視的“河圖”系統,均是通過機器學習算法技術解決智能調度問題,如:跨場景、跨樓層調度同一類型機器人,讓物流機器人和機械臂、輸送線、無人叉車AGV等聯動。
市場開拓難度高。購買力分散、需求復雜多樣大大提高了制造業市場的開拓難度。如果物流機器人企業要開拓電商市場,把電商各垂直領域排行前十的企業列出來,一個一個去對接就行,因為目前電商行業的機器人購買力主要集中在這個群體;然而,如果物流機器人企業要開拓制造業市場,則很難描繪出固定的企業畫像,大企業有需求和購買力,中小企業也有需求和購買力,只是所需數量和對產品的要求不同。曾經有一家集團化運營的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找到快倉,目的是為集團旗下有需求的企業統一采購設備,在接觸了其中近10家企業后,快倉發現各家的需求差異非常大,有的要解決高溫環境中機器人正常運轉問題,有的要解決機器人在狹窄巷道上逆行問題,有的要解決跨樓層搬運問題。“在需求規模大、共通性強的細分行業,根據種子用戶需求開發產品,再將產品通過生態圈推廣至同類企業”,這是快倉針對制造業市場的開拓戰略。
目前,快倉是全球極少數已完整覆蓋電商、流通、制造三大場景的物流機器人企業。業內人士認為,在制造業這塊新的必爭之地,一定會重現當年物流機器人企業在電商領域“群雄逐鹿”的盛況,這將激發新一輪的投資潮和上市潮。快倉也于近日傳出了計劃2021年沖刺科創板的消息。(文章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