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財富》世界五百強出爐,佛山兩家企業上榜——「美的」排名323、「碧桂園」排名353,巧得很,都在佛山順德,都提升了一百多名,更巧的是它們先后都做了同一件事——進軍機器人產業。
美的直接收走了全球第一汽車的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劍指全球;碧桂園則宣稱五年內投資不少于800億元,引進1萬名全球頂級機器人專家,發出大氣磅礴的市場之問——「我們有沒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公司?」。
一是家電龍頭、一為地產大亨,竟都欲在機器人產業登「白玉京」,是「狂徒般叫囂」還是「佛陀般宏愿」?未來,是否還有其他企業半路殺出,再號稱全球之最?
文/王博文 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
年歷上的3月28日,寫著「宜動土、祈?!?,「宜動土」的是順德。
2018年3月28日的順德,天氣不錯,28℃-20℃,多云,不熱,對比之下順德的智能制造就當得起「熱火朝天」的形容。「順德有望成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基地」某機器人集成商高管在儀式開始時發朋友圈稱贊,沒有加上「全球」二字,有點保守。
美的篇
「一萬畝的規劃,一成的產能」
規劃占地一萬畝的「廣東省智能制造創新示范園」在順德區北滘鎮正式啟動,十幾臺起重機同時作業,轟隆隆如禮炮響。同樣啟動還有它的重點項目占地1200畝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美的庫卡基地被寄予了厚望,「預計2024年產能達到7.5萬臺」,「屆時,庫卡中國產能總計10萬臺,而202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00萬臺」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要占一成產能」。
項目基礎:被低估的「美的庫卡」并購案
「美的庫卡基地」建設,這一切的基礎自然是「美的」對「庫卡」的收購。
21世紀來,中國資本蔓延至世界的每個角落,機器人世界熱捧的「四大家族」被美的收入囊中,百年的歷史抵不過資本的浩蕩。2017年1月6日「美的」用292億人民幣完成了對「庫卡」94.55%股份的收購。香港《南華早報》稱「美的」收購「庫卡」是中國制造業的轉折點。
從財務上看,這是一盤好生意,而且效益來的迅猛(2017年美的營收2419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收入270億元)。而「帶來的當下及未來涉及的產業深度及影響力持續性、廣泛性」這類更深層次的玄妙也已經展現出來。
布局上,美的對工業機器人布局越來越豪放,有順德項目為證。更主要的是美的依托庫卡,接軌其50%收入來源的汽車行業,奔馳、寶馬、保時捷、大眾這些世界汽車品牌可都是德國貨,且都與庫卡深度合作。這一自動化率最高的行業,這些國際一線品牌都將會是美的進軍工業機器人的「試驗田」與「豐收地」。
美的以后戰略的出發點肯定是要在「國際化市場」上大快朵頤。
深度上,美的在機器人行業做事,越來越輕松、效果也越來越好?!敢粋€好漢三個幫」「美的庫卡基地」建設開動,25-40家庫卡集團上下游合作伙伴便陪同進駐,整體產業鏈的建設得心應手。
「善決策——讓政府成為自身發展推動力」
美的近年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可謂妙手連連,除去「庫卡并購案」,決策上也是很有道行。我們都知道,行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政府影響,是受限還是推波助瀾,看企業怎做。
美的依托自身在順德強大的經濟優勢(即就業與稅收等帶來的話語權),握手順德政、府,順德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聚集區」,美的對應做出反應建設「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產業基地」,相當捧場。
而順德區委副書記、區長彭聰恩透漏,順德預計在2020年引入上下游生態企業不少于100家,到2025年則不少于500家。投桃報李,美的無需大力氣,即可坐擁龐大的產業鏈資源,從而使得兩邊都成了盈利方。
碧桂園篇
中國有句古話,叫「同行是冤家」。中國最大的新型城鎮化住宅開發商,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一句「我們有沒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公司?」立馬將自身步入美的同行之列。
更巧的是,它們都在順德,一個806平方公里的地方。
「打造面積10平方公里的機器人谷」
「碧桂園計劃5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表示,并與順德簽約打造面積10平方公里的機器人谷。至2023年,碧桂園集團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將在機器人谷引入萬名全球頂級的機器人專家及研究人員。
與美的同在順德,更巧的是博智林機器人也會在「智能制造」領域布局。相比較美的,它更具野心,涵蓋了「建筑、裝修、機器人餐廳、智慧家居、現代農業、醫療」等領域。
資本狂潮,猛如「山竹」
800億元多少錢呢?
覺得不多的,大概是沒什么概念,故而和800元都讓人生不起什么特別多想法。但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2017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為70億美元。
碧桂園的預計總投入比去年整個機器人市場還多出200多億。而華為在東莞松山湖終端總部總投資為100億元。
資本狂潮,猛如「山竹」!據悉,碧桂園已完成對近20家企業的投資并購工作,均圍繞機器人行業的核心技術。
「真是一山不容二虎?」
因為市場足夠巨大,這個問題不重要,不過出于玩心,比較下。
資金投入,碧桂園勝:還沒看到錢完全進入就算碧桂園勝,其實不過是對其先聲奪人「商業模式」的一種探究。碧桂園也許還沒有摸清工業機器人的脈絡——為什么這么說?「博智林機器人」要做智能制造,還要做建筑、裝修、機器人餐廳、智慧家居、現代農業、醫療領域——這些領域單個拎出來都需要長久的時間沉淀。
當然,并不排除碧桂園有能人異士,但我們參照富士康2011年就提出「百萬臺機器人計劃」,大概可以推斷,地產大亨們把資本看得太強,把時間看得太輕。可以推測,未來一段時間「博智林機器人」必定會有所取舍與主攻,遭遇挫折肯定少不了的。
扎根程度,美的勝:除去庫卡帶來的行業深入,早在幾年前美的就和安川電機合作,能夠花近三百億收購一家企業,沒有點底,誰敢?而且另一個證明就是「2017年美的在機器人領域營收270億」。
但是單純的靠收購,并不能強大中國機器人產業,食物成為營養、書本成為知識,還需要漫長的消化過程。
對比后,較于勝負,我更喜歡它們的結合,2017年11月2日,美的集團便和碧桂園總部簽署了《美的碧桂園戰略合作協議書》建立了全面戰略優先合作伙伴關系。
準備看它們「對撕」的企業,更應該擔心它們對機器人行業帶來的變革。
「市場依然非常巨大」
IDC預計2021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746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34%以上。
2018年8月15日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叢亮在談論經濟社會發展時表示,受貿易戰影響,機器人生產增速近期雖然回落,但整體中國機器人市場非常巨大,各方面對機器人的使用,進行生產線和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改造還是有非常大的前景和潛力的。
文至終章,我們借用「望山跑馬」來形容二者的跨行業作戰,順德提出「打造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是山,美的、碧桂園是向山而去的馬,路漫漫其修遠。機器人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基礎,產品與服務是船、是槳;商業模式運作與資本是水、是風,船固則水漲船高,船漏則水漲人亡。
這兩匹駿馬,尤其是半路出家的碧桂園,是死,是登頂,待推敲。但也許,江湖路遠,還會有更大的黑馬叱咤而出,誰又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