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嘗試從專利情報角度,分析全球主要工業機器人品牌在中國的專利布局現況,以及近期中國對產業機器人獎勵政策發展,提供給在此領域的廠商擬定研發決策時參考。
分析架構
本文主要收集截至2015/12/31為止在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韓國等主要專利受理局所公開/公告的專利案例進行分析,并依據申請國家(別)、最早優先權(年)、技術與申請人(公司)等維度來進行趨勢分析。最后針對國內工業機器人發展現況,希望能夠給準備要投入該技術或是產品開發的廠商一些專利布局的建議。
專利資訊顯示,依據申請總排名前六大專利受理局依次是日本、中國、美國、德國、歐盟以及韓國。從時間趨勢分析,日本與機器人相關的專利案多為1996年以前所申請的,申請量從1980年起迅速攀升,至1983年時每年已超過2500案,但隨后20年的申請量逐年下降。而其他國家的專利申請量則是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中國大陸的國家知識產權局自2009年起,已經成為受理最多工業機器人相關技術的受理局,并且自2011年起專利申請的增長幅度并大幅的增加,近三年每年的專利申請量都超過3500件以上,大幅領先其他國家。
主要申請人/專利權人
由于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工業機器人第一大進口市場,本文進一步分析在中國有進行專利布局的專利申請人,得到下表。發現專利數量最多的申請人則是Yaskawa安川電機(JP),前20名中國專利申請人中,除了鴻海集團以及沈陽新松機器人是企業組織之外,其余均為高校或是研究機構。由此顯示國內工業機器人商業化的程度仍有待提升。
由于法律賦予專利權人的權利就是排除他人未經許可就使用該技術的產品或是服務,雖然企業可以利用專利許可為企業創造獲利,但是絕大多數的企業仍是透過銷售制造產品在市場以獲取利潤。而專利權的排他權,將會成為價格、品質、出貨速度以外的新的競爭手段,讓能夠掌握其精隨的企業與對手競爭。來源:中國技術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