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 葉兮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臺詞如果應用到當下的機器人行業,恐怕是再恰當不過了。當通脹高企,銀行不斷收縮信貸規模時,我們看到卻是機器人行業冰火兩重天的不同境遇:一邊是各類游資紛至沓來,推動企業瘋狂投資或上市融資圈錢;一邊卻是企業為錢神傷,為“貸”而愁,急切等待資本的親睞。
一半火焰:不差錢企業炙手可熱
上半年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規劃》提出了產業發展五年總體目標,并提出六項政策措施。如此誘人的市場羹肴自然引得蜂圍蝶涌。于是,頗有家底的圈內圈外企業紛紛積極部署,期望趕上紅利大潮贏得缽滿盆盈。不差錢的企業圈錢有道,投資瘋狂,大手筆動作凸顯強勢后盾。
綜合全國機器人大型企業動輒數以億計的融資或投資動作,我們不難看出不差錢的企業受國家銀根緊縮的政策影響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外乎企業上市融資;享受政府扶持、政策補貼;自身實力招徠客戶、吸引外圍資金投入等等各邊有利風向因素。
首先,搭上市順風車。企業上市可以迅速融得巨額資金,擴大經營規模,而且股權融資使其沒有定期還本付息的壓力,企業可以很好地規避在經營出現起伏時伴隨的財務風險,提高交易信用,增強后續融資能力。上市比較早,在募股集資方面就能賺足優勢,上市公司的好處人人皆知,加緊上市步伐是機器人企業融資擴張的直接有效方式。
其次,借政策東風。我國十分重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從2011年開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補貼政策,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有了國家大政策的規劃,地方政府自然紛紛擁護,從技改、機器換人以及智造升級等多個方面加以補貼,包括機器人從業企業以及使用機器人的終端企業兩個方面分別補貼。當然,補貼獲利的首要企業是那些有一定名氣和影響力的大中型企業了。
再次,企業以自身實力吸引外來投資。機器人本身所具有的無可比擬的優勢,以及技術的進步帶來成本的不斷下降必將掀起產業的發展熱潮。借助產業熱度,各大實力企業發展的風生水起,并且它們自身條件比較誘人,發展前景比較被外界看好,因此,它們更容易獲得新老客戶的資金投入乃至風險投資的親睞,融資渠道廣泛而多樣。
一半海水:差錢企業焦急等“貸”
據行業內有關專家預測,未來機器人企業將有半數倒閉,這也許是一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我國眾多中小型甚至大型機器人企業由于缺乏資金而日漸捉襟見肘的真實情況。有些小企業只靠著微弱的小筆訂單勉強生存;有些接到了訂單卻因為資金困難無法按時生產;甚至有些原本還比較有名氣的大中型機器人企業也因為資金問題不得不選擇為他人做嫁衣。
為什么機器人行業一片叫好卻有如此之多的差錢企業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準備不充足,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機器人的發展讓無數商家心急眼紅,似乎進入這個行業就有錢賺。于是,草草上馬的企業不勝枚舉。某些知名企業也曾有過偉大的宏圖愿景,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大張旗鼓的宣揚進軍機器人產業,但是他們本身沒有完全做好應對各種變數的準備,一旦資金鏈條稍有不慎,整個企業馬上陷入上下兩難的境地,所謂騎虎難下正是如此。
第二,市場競爭激烈,缺乏核心競爭力。機器人行業看起來門檻極低,人人可做,但是風險也比較高。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各方面因素缺一不可,尤其是要想做出高品質、耐得住市場檢驗的產品,必須擁有足夠的資本支撐。機器人中小企業自身創新性不足,沒有核心產品和技術,在市場競爭中極易受到威脅。
機器人產業是一個極不穩定的產業,并且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屬于私人投資興建,規模小、產能弱,極少享受政府補貼優惠政策。“錢荒”的進一步加劇讓游離在產業邊緣的中小企業為錢神傷。如何讓企業從“愁”錢順利“籌”到錢,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問題。
中小型機器人企業如何才能有效改善自身狀況,從目前情況來看,有以下幾點可以借鑒:
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充實自身的實力,無論是將產品做得更加精細、品質更突出還是服務更細膩,每一個細小的方面都可能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企業雖小決不可忽視這些關鍵的問題,一旦企業有了硬實力,與外界談判或者各種融資方式都可以挺直腰桿。其次,找準時機尋求外部資本進駐,企業可以與上市公司聯姻,背靠大樹好乘涼,也可以與資本方博弈,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本企業快速的緩解燃眉之急,也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資金進入,總之,企業要對自身的發展做好長期規劃,尋找最為合適的資本方,互惠雙贏。
最后,企業之間可以抱團合作,比如與供應商之間的精誠團結,或者與實力客戶的同步發展,甚至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也可以進行聯合,各自發揮所長,以“大家”之風通力合作。
“山雨欲來風滿樓”,不論差錢或者不差錢,機器人企業都應該清醒的看到眼前的局勢,也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