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在許多人看來,是一個并不符合當前經濟發展潮流的詞。而在中國南方制造業重點城市佛山,“傳統產業”卻是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
25日,佛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志豪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介紹了佛山多年保持高速增長的“看家本領”。
在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命題下,佛山正以轉型升級、技術改造的方式完成了其獨特的蛻變,讓傳統產業再度煥發生機,“智”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制造業、傳統產業、民營企業,這三大成分構成了佛山市整個經濟結構的特色。
制造業是佛山的基礎,而其中傳統產業占了絕大部分。據佛山市經信局副局長謝國高介紹,佛山的高新技術產業大概占不到10%的比例,再加上一部分先進制造業,匡算下來大概占了90%的是傳統產業。
如此一來,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要想持續保持地方經濟的高速發展,要么騰籠換鳥、要么就地升級改造——佛山市選擇了后者。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解,為了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2015年佛山市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佛山行動方案》、《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以及相應配套措施,從多個角度實施規劃引領、政策推動,引導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政策的效果體現在工業投資的持續增長,15年,佛山制造業投資1154億,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38%,總量排在全廣東第一,增長率28.4%,高于全省制造業投資的增速接近4個百分點。
傳統產業+機器人=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技術改造”可以說是佛山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張“王牌”。據黃志豪介紹,2015年,佛山繼續加大技改投資力度,全年共完成投資386.15億元,相較2014年增長38.6%,總量占全廣東省第一。
在技術改造的過程中,佛山有效地結合了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佛山市共有162家企業應用了2800臺的工業機器人。比如在傳統產業,在東鵬、新明珠這些陶瓷企業的生產線上引進了一批機器人,包括噴涂機器人、搬運機器人、拋光機器人。
機器人的使用使得企業生產成本更低、生產效率更高、產品品質更好。
為了更好地優化陶瓷、家電、紡織等一系列傳統產業集群,佛山還推動、引導企業和行業協會制定高規格的技術標準、行業標準,來提高整個傳統產業集群水平,鼓勵企業推動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流程,提升市場競爭力。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更高附加值
發展傳統產業絕不是目光短淺地拋棄新興產業,除了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外,佛山還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融合。
“例如佛山的東鵬陶瓷,結合了先進的物聯網技術,通過數據集成提高生產效率,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產業迸發了新的發展,就像老樹開新芽、新花一樣,其實這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有效地把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起來。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天調味品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調味食品生產企業,主要產品是醬油。一聽到醬油很多人覺得是很傳統的產品,其實它里面的OT含量很高,它充分跟現在的生物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醬油也能有新跨越”黃志豪介紹到。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有機融合,為傳統的產品提供了更高的附加值。
傳統產業+互聯網=個性化消費
“對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佛山一個很大的著力點就是大力搭建互聯網+這個平臺來推動互聯網+制造業。”黃志豪解釋,“比如,唯尚是佛山的一個家具企業。互聯網+是什么樣呢?很多人認為互聯網+家具就是在網上賣一點家具,這僅僅是很小的一個范圍。實際上它已經滲透到規劃環節、設計環節、柔性制造環節,無人工廠等等。”
通過互聯網,傳統的制造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實現了互聯互通,精準化采購、個性化訂制等現代化的業務流程都得以實現,資源、信息、產品、服務得以打通。
據了解,2015年佛山市建立了首個互聯網+云制造公共服務平臺—中國在線制造,目前全市有2萬多家制造業企業在利用云制造平臺開展業務,極大地促進了佛山制造業跟互聯網的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