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變革被公認為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在未來數十年中,諸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之類的激進式創新很可能帶來生產流程變革并提高生活水平,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第九項目標:“建設有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并推動創新”于2015年9月26日被采納,這意味著沒有技術和創新,工業化就不會實現;而沒有工業化,經濟發展就不會實現。
技術讓生產流程更加高效,從而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并增強其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這一點無可爭辯。結構變革(即,從“勞動密集型”經濟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變)推動經濟升級。因此,低收入國家需要必要的能力迎頭趕上并縮小與高收入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可惜迎頭趕上并不經常發生。
在過去50年里,只有少數國家成功實現迅速工業化和經濟持續增長。在這些國家,技術始終是一個關鍵驅動因素,并且他們成功發展了先進的技術密集型工業。盡管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技術變革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的繁榮,但是,關于阻止國家更加密集地促進技術和創新的潛在因素的辯論仍在繼續。雖然技術和可持續增長息息相關,但是,技術是否可以同時實現社會包容性和環境可持續性尚不可知。由結構變革引起的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可能會減少就業。
技術變革還需要勞動力準備好使用日益復雜的機械和設備,這將在工資分配方面加劇高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之間的不平等。工業化歷來都伴隨著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和自然資源的枯竭。經濟增長還導致投入品、原材料和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它們造成環境污染和退化,尤其是在低收入國家。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大會第十五屆會議期間通過的《利馬宣言》明確指出:“消除貧窮仍然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核心要務。
消除貧窮只能通過強勁、包容、可持續且具有復原力的經濟和工業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有效一體化來實現。”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大力推行可以協調可持續性的所有相關方面的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道路。
《2016年工業發展報告》探討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何種條件下技術和創新可以實現包容與可持續工業發展?本報告的主要結論是技術可以同時對可持續性的全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如果決策者堅決促進和引導工業化進程,則
可以快速實現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工業化,這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并避免其他國家在過去所犯的錯誤。
從經濟角度來看,全球化和在國際層面上的生產分散化通過加強精密制造商品的貿易促進了新技術的擴散。然而,在許多情況下,由于缺乏技術能力及促進創新體制的能力,這種技術擴散并未轉化成具體的增長機會。
創新需要得到適當的干預措施的支持,這些干預措施應當能夠加強從技術發明到被公司采用的過程,如同在中國和韓國等基準國家的情況一樣。從社會角度來看,工業化有助于提高很多指標,例如,人類發展指數和貧困率。盡管技術和自動化通常提高人類的工作條件,但是由于工人被機器取代,工作的數量可能會減少。
本報告突出強調的一點是技術變革自身可以減輕這種影響。新技術也帶來新市場(例如,廢物回收利用行業),降低消費品價格并提供新的利潤率更高的投資機會。最重要的是,擴大新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吸收因使用機器而失業的工人。從環境的角度來看,企業自然而然會追求資源的使用效率。企業家傾向于通過工藝創新盡量減少投入品的使用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結構變革過程中,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從中等技術產業向高技術產業轉型非常有益,因為這意味著環境污染水平較低。盡管存在這些積極的動力,但是技術變革的當前趨勢并不能保證在未來我們將遵循可持續發展之路。
全球采取一致行動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促進環境友好型技術進步的產生和擴散不可或缺。
作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我非常榮幸提交本報告。讓我感到特別高興的是,《2016年工業發展報告》強調迫切需要展開國際合作,以促進技術變革并實現包容與可持續工業發展,而且本《報告》重申了我們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對履行本組織的獨特使命——為這一努力提供支持——的承諾。在此,我謹向齊心協力編制本報告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體工作人員和國際專
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并期待它成為發展辯論的關鍵部分。
——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