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實施百萬機器人計劃,取代人工流水線;Uber將要在美國鋼鐵城市匹茲堡建立一個機器人研究實驗室,用自動駕駛汽車代替人工司機;谷歌收購7家機器人公司......如果說工業4.0的變革讓我們琢磨不透,那這些行業巨鱷的驚天計劃無不預示著,未來的生活方式,將徹底改變。
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經濟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演講時,比爾蓋茨聲稱在20年內,很多工作將會消失,將會被自動化軟件(即機器人)所取代。“無論是司機、服務員,還是護士,它們都可能會被軟件所取代,這種趨勢已變得越來越明顯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發展將會減少工作的需求,尤其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種。”
工業變革發展之痛
盡管國產機器人在近兩年出現井噴式發展,但在機器人行業論壇中,眾多專家仍指出,國產機器人在與外來機器人品牌競爭中處于劣勢,主要表現在資質弱勢,品牌弱勢和資金鏈弱勢。
國產機器人企業大部分起步都比較晚,而外國機器人公司在中國機器人市場布局多年,具有很強的品牌優勢,造成了很多企業在采購機器人時完全不考慮國產機器人,即便國產機器人擁有很高的性價比。國產機器人沒有展示自己產品的機會,在搶占中國市場的競爭中陷于被動。同時,中國的機器人廠家往往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成立時間短和工程師的數量少,資質較弱,往往在客戶篩選機器人服務提供商之時被拒之門外。
在資金鏈方面,因為機器人是一個高技術的產業,前期需要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投入,很多機器人企業由于在前期資金的儲備不夠充足,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而夭折。
機器人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曲道奎指出,附加值低是當前中國機器人產業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機器人產業是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程度高的高端產業,但這一“三高”產業如今附加值卻不高,產出較低。在少利可圖的情況下,今后誰來投資、發展機器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曲道奎看來,快速發展的機器人市場是“餡餅”,也是“陷阱”,這是整個工業4.0變革中的一個縮影。
工業航母破繭成蝶
當全球企業都對工業4.0這塊市場蛋糕虎視眈眈之時,尚在“襁褓階段”的中國企業面對激烈競爭如何成長,也是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而中集智谷,在工業4.0變革中,對制造智能化以及產品智能化都給出了最有力的答復,成為中小型企業工業發展中的一家航母。
中集智谷全國首個工業4.0示范園區,首創1+N+N的招商模式,通過龍頭企業的引入,帶動多個核心企業,從而形成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多重產業鏈條的集聚,打造創業生態圈。中集智谷對新興產業招商的能力,在機器人乃至整個智能化設備領域,有效解決企業的品牌弱勢,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后盾支持。
同時,圍繞企業創新發展所需的資金、市場、技術、人才四大核心需求,中集智谷免費問診,量身提供“供應鏈金融、創業導師、知識產權交易、商學院”等經典服務。中集智谷創業增值服務的能力,也提升了中小企業智能化產品的附加值。
對資源的整合能力是考驗一個產業園區實力與前景的指標,而這一方面,更加凸顯出中集智谷的行業地位。依托背后世界領先的物流和能源裝備巨擘,中集智谷整合了中集集團全球運營的服務資源打造“引進來、走出去”的全球資源平臺,提供“海外并購,500強業務對接,全球科技同步中心,工業4.0考察團”等服務,對接千億市場,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成長提供特色工業4.0對接服務。
如果說打造創業生態圈,提供創業增值服務和整合全球資源能力,是中集對中小企業當前的扶持,那么,中集云創科技企業孵化器就是對未來的創造。中集智谷在產業園內規劃了面積達10000平方的孵化器,將依托中集集團現有的制造業產業優勢,重點吸引和培養智能裝備、機器人、電子信息等優秀的項目和企業入孵,并未入孵企業提供全球領先的云創業服務,助推企業做大做強。
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達40多家,而中集智谷的特色化產業布局,以及雄厚的行業底蘊,奠定了其領頭羊的地位,在產業變革浪潮中,成為工業4.0進程下的首架航母。